關于實驗室的管理評審
一、管理評審的作用
實驗室質量體系運行質量的優劣,取決于體系的適應性與有效性。通過管理評審,調整體系的適應性和增強體系有效性。因為只有管理評審才能以高層管理職責的力度為體系的運行提供支持和保障,才能滿足體系的適應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因此,管理評審是實驗室質量體系運行中重要的質量運動,是最高管理者應盡的職責。只有定期做好體系的評審,才能明確質量體系的現狀和適應性,才能判斷體系運行是否產生效果,需要哪些改進。同時評審也是實驗室的最高管理者實施管理的一種重要手段。
管理評審可實現以下目標:
① 通過檢查質量方針和目標的實現情況,確保持續不斷地,滿足客戶和社會的期望;
② 發現質量體系的薄弱環節,不斷改進的需求;
③ 評估質量體系因應市場環節變化而改進的需求;
④ 當質量體系發生重大變更后,評價體系的有效性和適應性;
二、管理評審的內容
管理評審主要是針對質量方針和目標,對質量體系的現狀和適應性作出評價。而質量體系是實施質量管理所需的組織結構、程序、過程和資源。因此,評審的內容應在質量方針和目標、組織結構、程序、過程、資源這5個方面,圍繞其“現狀”和“適應性”兩個重點來確定。
體系評審的結果應回答下列5個問題:
① 質量方針和目標是否適宜?需要改進哪些內容以適應社會需求和實驗室的發展;
② 組織結構、管理職能是否合適和協調;
③ 各項程序是否合理、有效,是否需要增減和修改;
④ 各種過程是否受控?過程是否需要改善;
⑤ 資源是否配置得當?能否滿足實現質量方針和目標的要求?
三、管理評審的要求
① 確求質量體系也保質量體系持續的適宜性。由于實驗室所處客觀環境的不斷變化,要求體系也要不斷變更以達到持續的客觀環境變化及顧客要求的變化相適應。這種適宜性既來自于實驗室外部環境變化的要求,也來自于實驗室管理者為達到自身的要求及內部過程、資源等變化的要求。所以,實驗室應及時調整原有的為實現方針和目標而構成的一組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的質量體系過程。
② 確保質量體系持續的充分性。不論是由于外界環境變化引起的,還是自身制定的方針、目標引起的,實驗室總會發現各種持續改進的需求。從步驟上講,持續改進活動將涉及對檢測/校準實現過程或體系現狀的評價和分析,改進目標的建立,糾正和預防措施的提出或新過程的識別等。這樣,為實現持續改進的需要,原有質量體系可能就存在不充分的情況,而管理評審就是要求發現質量體系中存在的這種不充分性,并使之得到改進。
③ 確保質量體系持續的有效性。質量體系的有效性是指通過完成質量體系所需的過程(或活動),其達到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的程度。為判定實驗室的質量體系是否達到預定的目標,就必須把顧客反饋、過程績效、報告/證書質量的符合性等作為評審的輸入,并與規定的方針和目標進行比較,以判定質量體系的有效性。
四、管理評審的輸入
為了能夠準確地評價質量體系,應根據實驗室的具體情況,從以下內容中選擇管理者評審的輸入:
① 內部審核報告;
② 外部對實驗室的評審結果;
③ 質量方針、質量目標的貫徹實現情況及適宜性;
④ 現有質量體系文件的適宜性、有效性、協調性;
⑤ 管理人員、監督人員的報告、信息反饋;
⑥ 校準/檢測報告質量分析;
⑦ 實驗室之間的比對和能力驗證的結果分析;
⑧ 校準方法的使用效果分析;
⑨ 設備管理、量值傳遞、環境條件的分析;
⑩ 管理者、員工、顧客以及社會潛在的和未來的需求和期望;
? 服務質量分析;
? 供應商的情況;
? 人員素質和人員培訓情況;
? 上次管理評審決定的改進措施及管理評審的輸出執行情況;
? 糾正、預防措施的實施及評價;
? 其他可能影響質量管理體系變化的內外部環境條件。如實驗室的組織結構或人員的變動,先進技術、設備、管理方法的引進,業務范圍、顧客、法律法規、技術規范的變化,新項目的開展等。
五、管理評審的方法
評審方法應以有效、實用、科學,最宜達到評審目的和要求為原則,一般可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① 專題研討。將所需評審的項目和要求分成幾個專題,事先責成有關部門和人員進行專題研討,分別寫出專題報告后匯總報送最高管理者審定,最后形成集中式的評審報告。
② 集體會議討論法。在召開評審會議前,制定出評審計劃,列出所有需要評審的議題,事先發給有關部門和人員做好準備。然后通過評審會議討論,將討論、分析、評價和確認的結果形成評審報告。
六、管理評審的實施
預先編制評審計劃,確定評審內容、評審重點,突出關鍵問題。如果以會議的形式進行評審,應要求所有與會人員做好充分的準備。評審一般應由最高管理者主持,或者由其授權代理人以其名義主持進行。評審應有記錄并形成結論,評審報告所形成的決定和措施應得到有效貫徹實施,有關改進措施的實施效果應進行驗證。
評審的實施一般采取以下步驟:
① 評審策劃準備。在評審前應進行策劃,確定評審的目的、組織、內容、重點、方法、時間安排及評審輸入的準備工作要求,并以書面形式分發至參加評審的部門和人員;
② 制定評審實施計劃。按評審策劃的要求收集評審輸入信息后,要進行綜合分析整理,列出需要評審的議題,形成評審實施計劃,提前發給參評人員;
③ 召開評審會議。由實驗室的一把手親自或委托其代理人以名義主持召開評審會議,全體評審人員參加。先由質量負責人匯報上次評審一來質量體系的運行狀況、內部質量審核的匯總分析結果,再由與會人員根據評審實施計劃的內容進行逐項研討、評價,最后由會議主持人進行總結,并形成決議;
④ 編制評審報告。由指定人員根據評審實施計劃、會議記錄、分析報告等編制評審報告,經有關領導會簽后,由最高領導人批準發布。評審報告一般應包括評審的目的、依據、內容、方法、日期、人員;每一評審項目的簡述和結論;質量方針和目標適宜性的評價;質量體系的改進措施及其實施要求、責任部門和完成的期限;
⑤ 改進和驗證。評審的結果可能導致質量體系文件的更改和補充、組織結構和職能調整和完善、過程的改進和優化、資源的重新配置和充實等,這些調整和改進大多數是較重要的事項,對其實施過程和效果應進行跟蹤驗證。驗證的結果應進行記錄并向最高管理者報告;
⑥ 評審記錄歸檔保存。評審結束后,要將有關的記錄整理,歸檔保存。保存的記錄應包括:評審的實施計劃、各種評審輸入信息資料、評審會議記錄、評審報告、改進措施的驗證記錄等。
管理評審最終應達到以下目標:
① 通過評價質量體系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應對實驗室現有的質量體系及過程的有效性提出改進的決定和措施;
② 針對客戶明示的要求(技術指標、質量要求、完成時間、收費價格)、隱含的要求(數據是真實、可靠的、保護客戶的機密等)和法律、法規的要求制定改進措施或做出有關規定;
③ 實驗室應針對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考慮自身資源的適宜性,重新對資源需求進行配置;